帐号: 密码:

支付方式 | 诚信经营 | 旅游卡 | 公司旅游 | 商务会议 | 自订线路 | 门市地址 | 关于我们

首页旅游游记 》 乾隆金屋藏娇的太湖小村——苏州西山东村

乾隆金屋藏娇的太湖小村——苏州西山东村

作者:曹雅楠 来源:游谈网 发布:2010-11-01 浏览次数:

乾隆金屋藏娇的太湖小村——苏州西山东村

夕阳下的青瓦房,透过条条狭长的巷子,在石板路上投射出层层斑驳的墙影,光与影,同环绕的群山、绿树在暮色中相拥。身临其境,除了惬意,无法再用言语表达,这是山水与古村落交错起来的一种空灵的美。

曾经富甲一方

如今的东村,已然看不出当年的繁华,而是苍老的、静谧的,带着一种幽深,像一位带着老花镜,头发斑白的老人,岁月就是东村需要诉说的故事。耷拉在矮墙上的一根毛竹或者是倚靠断墙攀援着的绿藤,不经意地流露着一种别样的怀旧情怀,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在一景一物中,仿佛能年代落回,感受东村在历史变迁里的“一颦一笑”。南宋初年,北方贵族大举随宋室南迁,大批贵族到西山定居,给西山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东村的徐氏大族,就是南宋贵族的后裔。明清时期,西山因土狭民稠,大批居民外出经商,不仅足迹遍布江浙沪一带,还大规模远贸至湖南、湖北,且多数因经商而致富,与东山商人一起被称为“洞庭商帮”。经商致富,使西山在明清时期建造了大批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宅第,也形成了许多象东村、明月湾那样规划严密、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村庄和集镇,这种状况在清乾隆、嘉庆及道光年间达到了鼎盛。东村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建于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的西洞庭山地方特色。

正因为西山以花果、碧螺春茶、水产养殖为主,没有工业化污染过的山村更多了一份纯净,东村的古村风貌得以保存得比其它地方要好,村里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原貌,两旁的古宅以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为多,保存状况较好的宅第有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学圃堂、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润堂、敬修堂等近20处,其中以敬修堂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另外,东村还有栖贤巷门、徐氏宗祠、永安桥、东园公祠等古建筑。

敬修堂,乾隆曾金屋藏娇

早就听过敬修堂里“金屋藏娇”,这个拍过《庭院里的女人》、《桔子红了》的私家大院,的确很有气势。不禁想起《橘子红了》里面描写的女人们,在这深深的庭院里,扇扇门背后经历着怎样的故事,封建等级在这种大户人家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一句“豪门深似海”是古今通用的。

敬修堂位于东村古村西侧,建于清乾隆十七年,是西山现存最大的一幢古宅。创建人为乾隆年间的知名儒商徐联习,号东村,东村也是因他命名的。敬修堂从门间到杂间,前后共有六进,整个院落既有宽敞高大的厅堂,又有低矮简陋的平房,平面布局合理紧凑,组合灵巧,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是一处很有欣赏、研究、实用价值的古建筑。

 木质大门装于檐檩之下,抬头便看见额枋前两对圆柱形门簪,顶端分别雕刻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代表性花卉的浮雕,那么多时间流逝了,仍能看出其雕工了得,气势不凡,一派富贵之家的气度。敬修堂大厅是坐北朝南的,但大门是朝东的,属有意弯转,其原因是百姓晓得朝南房子采光好,冬暖夏凉,但只有皇宫、衙门、庙宇可以大门向正南,百姓地位低微,福分浅薄,住了大门朝正南的房子消受不起要遭灾遇祸,所以民间的朝南房子,不是偏东五度,就是偏西五度,绝不正南。大门不在中轴线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特征。敬修堂有大厅五间,厅后设内轩,厅前设廊轩,轩顶架重椽,做假屋面,内部对称协调。大厅雕梁画栋,装饰精致细到,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规整俊俏,美不胜收。

 凤栖楼五间两厢,都是两层楼房,它是敬修堂的内宅,属于藏闺纳娇之地,建筑以整洁实用为主。楼下的12扇落地长窗上,雕有不同形状的代表12个月份的龙12条,是民居建筑中绝少见到的。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常微服私访,在太湖西山岛上认识了东村一位姓殷的村姑,她不仅美貌如花,而且知书达理,乾隆和她一见钟情,不久殷氏便怀了乾隆的骨肉,但由于她是汉人,不能带入皇宫,为遮人耳目,乾隆只能让她假装与东村敬修堂的商人徐伦滋结婚。殷氏为乾隆生下了一个女孩,实际应该是公主身份,乾隆就派人在她们居住楼下的落地长窗上,雕了12条不同形状的龙,表示自己每个月都在陪伴她们母女俩。殷氏去世后,徐明理来到北京,乾隆皇帝专门派了刘罗锅、纪晓岚和翁方纲三位宰相为殷氏题词或撰写祭文,徐明理回西山后将这些题词和祭文刻在石碑上,放在东村徐家祠堂里供人瞻仰。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碑刻因为历史的原因,荡然无存。值得欣慰的是,1929年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先生到西山访古时,将这些碑文的内容大多抄了下来,编进了《洞庭山金石》一书中,使得我们现在还能从中了解到这一似乎只能在小说或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传奇故事。

栖贤巷,回味儿时滋味

东村有很多这样的巷子,幽深、狭长,长着不知名的野草,中间是一条所谓“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的小道,或者就是青砖铺成,砖缝里钻出种种顽强的杂草。

巷门是设置于街巷之端的一种公共安全防卫设施,古时常为防太湖盗贼而设。东村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隐居而得名,明代建筑栖贤巷即是东园公隐居而经常由此出入、上山的一条街巷,巷门就在街巷的北端。地坪高出街巷许多,四周施青石压沿,中间小砖铺地。柱础由青石制成,扁平而呈木质形,四根柱身略呈梭形,柱头有卷杀,置栌斗,四周刻着海棠曲线。施雀替,支撑着脊檩。坐在前后柱之间的坐板上,我细细品味着涵盖着历史缩影的老巷。走近栖贤巷门,正好有几个孩子在玩耍,见我们走来,便指着门上的牌匾读给我听,“这是栖贤巷门”,说完便又蹲下,自顾自玩弄着野草。在这穿插在饱经风雨后“墨迹斑斑”的墙与墙之间的巷子,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自己,总是在巷子里钻前钻后,就连玩躲猫猫也会坐在巷子里发呆,从隙缝里仰头看着细长的天空,一看就忘记了时间,一个在弄堂里发呆的孩子被找到也是再容易不过的。那时候的我,犹如井底的一只小青蛙,用幼稚诠释着那时还不懂的人生,单纯、善良而又美好。

对于弄堂,仍然有种儿时的偏执,总觉得这是散落在江南文化角落,只被一个人拾得的宝贝。在这条狭长却朴实的细缝里,我观望着世界,时刻提醒自己做人的道理,朴实而坚韧,就像路边的杂草,顽强着一年又一年;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踏着杂草的坚韧,坚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也会有一天踏着蹒跚的步伐,回到这里。

离开东村的时候,我没有回头再看一眼。东村不需要回眸,她给人的是岁月年轮中沉淀下来看似和蔼却能洞悉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眼神,让人心底流波回转,暗暗琢磨。此时,真的不需要再回头,只要感受了东村,了解了东村,就会知道,所以离开东村,甚至连她的样貌都不需记起,因为这个眼神已经印刻在心里,除了用心体悟这古旧的村落,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